肠道炎性疾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肠道炎性疾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LBD)一般主要是指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隆病(CD),两者的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感染、饮食、心理因素、年龄性别或种族有关。两者有许多相同的特点,临床表现相似,放射学检查不易区分,甚至病理学检查也难以鉴别。临床上有15%的患者不能确诊。有报告同一患者可同时存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病。在我国肠道炎性疾病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
肠道炎性疾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一)病理
溃疡性结肠炎是局限于结肠、直肠的急性和慢性炎症,于1888年首次得到详细的描述。其病理改变局限在肠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仅少数穿透黏膜,病变累及广泛,产生所谓的中毒性巨结肠。肠壁不厚,无肉芽肿出现,无跳跃性,直肠多被累及,可包括盲肠和阑尾在内的整个结肠而不影响回肠。肠壁有广泛的炎症,形成不同程度的溃疡和假性息肉。组织学上以明显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为特征,伴有多个隐窝脓肿出现。
克隆病多见于青年人,病变可发生在从口腔至肛门的任何部位,病变亦可侵及消化道以外的组织,尤其皮肤。最常受累的是远段回肠,约占75%,其次为小肠和结肠同时发病,直肠和肛门病变也比较常见,但多与小肠或结肠同时受累。病理改变主要在肠壁、肠系膜及附近淋巴结。可见肠管的一段或多段局限性病变及相应的系膜肿胀,附近淋巴结肿大。病变肠管和正常肠管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病变肠壁明显增厚、僵硬,浆膜面充血水肿,纤维素渗出物可以形成黏连。黏膜面可见深浅不一的溃疡,溃疡之间的黏膜呈息肉样增生,裂隙状溃疡可以深达黏膜下层,甚至更深,导致肠壁穿孔,形成瘘或腹腔内脓肿。镜下可见炎症累及肠壁全层,可见淋巴细胞聚集及浆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病理可见70%有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及一些炎性细胞构成非干酪样肉芽肿。
(二)临床表现和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①腹泻,黏液血便为主。②腹痛,轻重不一,轻度为腹部不适或隐痛,重者为持续性剧痛。③患者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体重下降、全身乏力等。其并发症多发生在肛门直肠部位,如炎性息肉、中毒性巨结肠、出血、穿孔、ai变等。部分患者可合并有肠道外并发症,如关节炎、皮肤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和眼部并发症。
克隆病其临床表现为40岁以前发病(约70%),起病早期多无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忽略,病程长达数月、数年甚至十几年,以腹痛为主要症状,伴有腹泻,可合并直肠和肛门部的窦道和脓肿。部分患者也有肠道外表现,如皮肤多形性损害,多发性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其并发症主要是肠梗阻和各种瘘管形成。其他并发症与溃疡性结肠炎相似。
肠道炎性疾病临床辅助检查主要为内窥镜检查和X线检查,可以明确病变性质、范围和程度。直肠乙状结肠镜、纤维乙状结肠镜及电子纤维结肠镜是判断肠道炎性疾病是否存在的主要工具。最早的炎性表现是缺乏正常的血管结构,这是肠壁水肿的结果。接触性出血、肉芽肿形成及溃疡是炎性疾病较为明显的迹象。40%的克隆病直肠无累及。但是如果累及直肠,两者的鉴别诊断则相当困难。
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钡剂灌肠、CT等。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结肠急剧扩张的患者腹部平片更为重要,常见于横结肠,这时钡剂灌肠是禁忌的。动态的腹部平片可以评价临床治疗的效果。钡剂灌肠主要适用于病情处于慢性阶段肠道病变的评估,可以看到结肠袋消失、肠道缩短、弯曲减少、假性息肉、肠道狭窄等;CT可直接观察到肠壁的厚度和系膜的变化,并确定有无液体、瘘管或脓肿。
肠道炎性疾病的治疗包括yao物治疗和手术治疗。yao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肠道的炎症,减轻肠道外的症状,纠正由原发病造成的并发症。